教育是家校共育的双向奔赴,师生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成长更温暖更美好。7月16日至20日,学生处组织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、哈密等地区,走进8个学生家庭看望慰问,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,深入全面了解家庭状况和在家表现,详细介绍学习生活状况和在校表现,倾听家长们的需求和期望,把学校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学生身边,用真情拉近彼此心与心的距离。
走进学生家中,老师们询问家庭的生活情况,倾听家长心声,针对提出的意见建议耐心解答。同时,向家长宣传了现行的资助政策,指导解决学费生活费问题,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。“孩子在学校申请了助学金,这笔钱能帮着解决生活费,您就放宽心让她好好读书。”“要是想申请勤工助学,学校有不少合适的岗位,既能锻炼能力又能补贴家用。”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,像夏日里的凉风,吹散了家长们心中的焦虑。

每到一户,走访小组都会递上一份沉甸甸的“资助爱心大礼包”。米、面、油等生活必需品承载着实实在在的关怀,政策解读手册上的清晰标注则为家庭指明了帮扶方向。老师们认真记录着每个家庭的需求:谁家希望了解助学贷款续贷事宜,谁家孩子想争取勤工助学岗位机会,这些细节都被一一记下,为后续精准资助提供重要依据。

在吐鲁番的葡萄架下,在哈密的棉田旁,一张张笑脸因这份跨越千里的关怀而绽放,同学们对家访表达了真挚的感谢:“特别感谢各位老师千里迢迢来到新疆看望我们!你们的到来让我无比感动,真诚欢迎老师们有空常来新疆做客,大美新疆欢迎您们。” 字里行间满是少年的热忱与感恩。学生家长纷纷表示,学校老师不远千里来到新疆,一定和学校共同努力,培养好自己的孩子,学成后报效国家。

工作组在出发前仔细梳理学生家庭信息,建立详实档案,结合新疆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与民族文化习俗,精心制定了走访方案和路线,走访学生家庭涉及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、汉族等民族。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流程到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标准,从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到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帮扶,每一项政策都被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,确保能讲到学生家长的心坎里。
这场家访活动,不仅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实践,更架起了理解和信任的桥梁,让党和国家的关爱传递到每个家庭,让民族之间的情谊在交流中愈发深厚。张艳表示,本次家访是一场爱与责任的双向奔赴,既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,指引他们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团结的事业,化作建设家乡的动力,又促进我们为学生全面成长和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好支持,让资助政策的阳光洒进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”。(图/文:杨文婷;审核:张艳)